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

璀璨情詩 Bright Star - 電影的優美影像

璀璨情詩 Bright Star -
電影的優美影像



地區:英國/澳大利亞/法國 (預告片)
臺灣譯名《璀璨情詩》/ 導演:Jane Campion
主演:Ben Whishaw、Abbie Cornish、Kerry Fox、
Paul Schneider、Edie Martin、Thomas Sangster

Bright Star 在很多地方讓我想起導演 Jane Campion 的前作 The Piano。除了有著同樣動人的畫面之外,這部電影說的也是一個愛情故事,一個有3個主角的愛情故事。與 The Piano 相比,這部新片更加細緻溫和,但是在平靜含蓄之下卻同樣有著波濤洶湧的感情。

電影說的是英國19世紀浪漫派詩人濟慈(John Keats)最後3年在英格蘭的生活,他和鄰居女孩 Fanny Brawne 之間的愛情。雖然他的好友 Charles Brown 把 Fanny 看作是個威脅他們詩人小圈子的入侵者,但是 Fanny 在這3年內成了濟慈的繆斯,愛情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。
.
濟慈的詩作在當時備受批評,電影中多次表現他的作品不被人接受的窘境,他的最後一本作品集“有兩篇好評――朋友寫的,五篇中性,四篇批評”。他的經濟狀況讓兩人無法在一起,隨著他健康狀況的惡化,他的朋友們湊錢把他送去了義大利――這是當時流行的治療方法,幾個月後濟慈在羅馬去世。

拍藝術家的傳記很難,拍詩人的故事更不容易,如何才能展現詩人的“創作過程”?電影中的 Charles Brown 對茫然的鄰居 Brawne 家解釋:“你們可能會看到我們倆坐在桌前什麼也沒幹,這不等於說我們不在工作。”
.
片中雖然用濟慈的詩歌和書信作為臺詞,但很少有他“寫詩”的鏡頭,也沒有去“圖解”詩歌內容,而是試圖講述一個令人信服的愛情故事,展示一個沉浸在愛情中的濟慈的欣喜、好奇、激動、焦慮,所以當他說又開始寫詩的時候,觀眾當然知道是為什麼。


讓這一愛情故事複雜化,給濟慈的悲劇帶來宿命色彩的,是濟慈好友們持有的愛情與創作不可兼得的觀點。濟慈、Fanny 和 Brown 之間的三角關係中,Brown 像是個嫉妒的情人一樣守護著濟慈,濟慈在愛情、責任和友情之間掙扎,用他的話說,“詩人的生活毫無詩意”。當濟慈和 Fanny 在他出發時最後見面時,雙方都清楚這是訣別。

電影的影像優美――我得承認這是我所喜歡的優美――既有春夏的明媚、夢幻般的通透,又有秋冬的肅殺陰寒,如果沒有背後所代表的角色的感情,這些景色便如同何明信片一般。電影中我最喜歡的,還是那些沒有對白的畫面。

電影的成功,需要觀眾認同男女主角的愛情。其中Abbie Cornish 的 Fanny 最為重要,在情節上,導演兼編劇的 Jane Campion安排了許多細節表現 Fanny 這個既聰明又自信、既時髦又執著、情緒會大起大落的女孩。她既以自己穿著當地“唯一一件有三層褶的磨菇領”而自豪,而且還打發弟弟妹妹買來濟慈的新書Endymion “去看看他是不是個蠢貨”。
.
另一方面,Ben Whishaw 的濟慈,一個窮困潦倒、為生活擔憂、但對自己才華充滿自信的詩人,也很有說服力,讓我相信是他那種既接受現實,卻又沒有放棄對美好情感的感知,落魄和靈氣同在的性格,吸引了Fanny。相比之下,在這個三角關係中稍弱的是 Paul Schneider 演的 Charles Brown。有趣的是,這三名演員分別來自三個國家:澳大利亞、英國和美國。

除了成年演員,電影中的兒童角色都十分出色,弟弟Samuel 的角色戲份不多、但是妹妹 Toots 的地位卻很重要,兩人都如何觀眾的化身,瞪著眼睛,好奇而擔憂地看著男女主角。Jane Campion 導演小演員是有一手的,當年 Anna Paquin 憑著 The Piano 12歲就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。值得一提的還有電影中那只貓,不僅可愛而有靈氣,而且幾乎是個配角,難怪被列入演員表中。









http://taohuawu.net/2009/11/08/bright-star-2009/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